上周,中国正式对原产于加拿大的进口油菜籽征收75.8%保证金,这一精准反制犹如一记重拳,直接击中加拿大油菜籽产业的要害。要知道,仅去年加拿大对中国出口的油菜籽,价值就达近260.5亿人民币,这份百亿级大单曾是加拿大相关产业的“定心丸”。可即便如此,加拿大从业者仍心存侥幸,认为中国短时间内找不到替代供应商,直到中方的后续操作,才彻底打破了他们的幻想。
中国这招“绝”就绝在“快、准、稳”三个字。这边刚对加拿大油菜籽采取反制措施,那边中粮集团便迅速与澳大利亚供应商敲定合作,订购了5万吨澳大利亚新季油菜籽。据行业消息,这批油菜籽目前已进入播种后养护阶段,预计10月迎来集中收获,经过加工、检验等流程后,11月到12月就能分批运抵中国港口,恰好衔接中国榨油厂的原料需求周期,几乎没有留下市场空白。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举动打破了中国自2019年因检疫问题暂停澳大利亚油菜籽进口后的 5 年“断供”局面,不仅为中国市场注入新的供应活力,更向全球传递出清晰信号:中国市场的大门始终向优质、合规的供应商敞开,所谓 “非谁不可” 的说法,不过是部分国家的一厢情愿。
反观加拿大,如今正陷入“多米诺骨牌式”的产业危机。除了油菜籽被征收高额保证金,其水产品、猪肉等农产品早在此前的贸易调整中就被加征25% 关税,菜籽油、油渣饼、豌豆等油菜籽下游及关联产品,更是被直接加征 100% 关税,几乎彻底失去中国市场。更致命的是,油菜籽产业关系加拿大西部省份数十万人的生计,从农民到港口工人,都依赖中国市场的消化能力。如今中国转向,加拿大国内油菜籽价格恐大幅下跌,榨油厂裁员减产近在眼前,而丢失的市场份额,想重新夺回难如登天。毕竟中国每年采购量占全球油菜籽贸易量的重要部分,加拿大短期内根本找不到同等规模的替代市场。
但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加拿大自己“作”出来的。近年来,加拿大多次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把正常的商业合作当作讨好盟友、进行政治博弈的筹码。从无端扣押中国企业高管,到以 “国家安全” 为由干扰中加企业合作,再到在农产品出口中屡次出现检疫不合格问题,加拿大的一系列操作,早已违背了平等互利的贸易原则。为了所谓的 “盟友面子”,加拿大宁愿牺牲本国农民和企业的切实利益,如今 “求锤得锤”,遭遇贸易反制,不过是因果循环的必然结果。
而澳大利亚,无疑是这场风波中的最大赢家。此前因检疫问题被中国市场拒之门外多年,如今凭借中澳双方对植物检疫要求的积极沟通,不仅迎来 5 万吨试订单,更有望在框架协议达成后,获得15万 - 25万吨的后续合作。若澳大利亚能稳住供应、把控价格与品质,未来在中国油菜籽市场的份额还将持续扩大,真正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中国在这场贸易调整中展现的果断,不仅是对自身市场权益的维护,更给所有国家提了个醒:与中国合作,必须遵循平等、互利、尊重的原则。任何试图将经贸政治化的“找锤”行为,最终只会让自己错失百亿市场,而懂得把握机遇的合作者,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郑州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