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谈起大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孙子,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明宣宗朱瞻基,人们立刻联想到“仁宣之治”这段光辉历史。
这“仁宣之治”极其卓越,历代史家都将其比作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以及唐朝的“贞观之治”。这些盛世皆具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繁荣、仓廪丰实、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的特点,营造出一片安宁和谐的局面。
因此,朱瞻基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正面的形象,成为大明历史上少有的备受赞誉的君主,史料中赞美之辞层出不穷,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在这段和平盛世之后,混乱悄然来袭。宣德十年,年仅三十八岁的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大明王朝随即陷入纷乱,国势摇摇欲坠,王朝的生命在挣扎中延续。
实际上,许多人认为大明王朝最终灭亡的根源,便起始于明宣宗在位期间。
为何有此说法?
展开剩余87%首先,朱瞻基重用了太监,这一举措直接为大明王朝日后宦官干政埋下了隐患。
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时代,鉴于历史上宦官干政带来的巨大祸害,朱元璋制定了严格的三条规矩:不允许太监识字,不准他们出任外臣,且任职不得超过四品。为此,他还在宫中立下一块醒目的牌匾,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八个大字,明确表示太监不得插手朝政。
然而,到了朱瞻基时代,他刚即位便设立了“内书堂”,特命翰林学士教授宦官读书,同时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有文化的人员入宫做太监。继而,他在朝廷设立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握印信的太监权力愈发突出。
从朱瞻基的角度看,皇帝的职责繁重,事务繁多,他似乎觉得自己无法兼顾所有事务。
朱元璋不仅不信任太监,甚至对文武百官也有所戒备。胡惟庸案后,他废除宰相制,亲自处理政务。朱元璋精力充沛,虽忙碌,却乐在其中。
朱瞻基则不同,他虽热爱政事,却不愿让自己过于劳累,喜欢在业余时间玩蟋蟀,仿佛想摆脱皇帝的沉重负担。
但政务繁杂,不可能完全置之不理,若放任文官擅权,皇位恐被架空。
因此,他选择信任太监,这些与他从小相识的宦官中,有几位值得托付。他让他们帮助批阅奏折,提出处理建议,从而节省大量时间,得以专心享受“蟋蟀天子”的闲适生活。
太监不识字?那就教他们。至于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在朱瞻基眼中已失效。
于是,太监接受由翰林学士授课的正规教育,不仅学习识字,还研习人文历史及驾驭人心的技巧,甚至树立宏伟理想,为日后宦官干政奠定了基础。
后来,大明朝廷中太监日益活跃,涌现出许多有名的宦官。
为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清朝建立后,采取严厉措施限制太监权力。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也曾立下令牌,禁止宦官和女性干政。清朝的太监权势虽不及明朝,但女性干政最终却成为清朝衰败的因素之一。
同样地,朱元璋树立的铁牌也被太监打破,而这个破坏者正是朱瞻基招揽来的王振,这位有文化、有知识的太监,不仅获得朱瞻基的青睐,还被推荐为朱瞻基儿子、未来明英宗朱祁镇的老师,亲自辅导太子读书。
朱瞻基这番安排实属罕见——让翰林大学士教太监文化,再由太监辅导皇子,尤其是未来皇帝。
朱瞻基去世后,王振迅速崛起,带领他的太监党羽和大明精英走上一条不可回头的道路。
此后,大明王朝从朱棣时期积极进攻的战略,逐渐转为被动防守,边疆频频受扰,这样的局面令人惊讶。
其次,朱瞻基的对外政策转变,也是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
说到朱瞻基,人们常用“好圣孙”来评价他。
“储君未定时,淇国公邱福称汉王(朱高煦)有功,应立为储君。皇帝密问解缙,解缙称:‘皇长子朱高炽仁孝,天下归心。’皇帝未应。解缙再三叩首曰:‘好圣孙’,意指宣宗朱瞻基。皇帝点头,太子位置遂定。”(《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
朱棣对这个孙子寄予厚望,不仅亲自教授治国方略,多次带他北征大漠,锻炼其军事指挥和战略眼光。
然而,朱棣的军事果断作风并未被儿子、孙子完全继承。
朱棣去世后不久,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大幅调整政令,包括平反建文帝时期受迫害的大臣,这体现了仁爱之心。
为了让百姓休养生息,朱高炽推行重文抑武政策。
重文抑武本无不可,毕竟当时王朝武将如其弟朱高熙等人,令人不安,文官相对更可靠。
但问题是,他过度抑制军事力量,轻视边患,不采取强硬措施,实行拖延和和解策略,这显然不当。和平不能强求,保持军事优势才是保障和平的关键。
针对尚未彻底平定的安南,朱高炽以和为主,试图笼络黎利,安南最大的叛乱者。
朱高炽尚未荒唐至其子朱瞻基的程度,至少在北元政策上较为审慎。
他继承朱棣的策略,虽只执政九个月,却投入大量精力处理北元问题,采取分化瓦解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一边拉拢瓦剌、兀良哈等蒙古部族牵制鞑靼,一边打击鞑靼,令鞑靼太师阿鲁台长期处于压制状态。
可到了朱瞻基执政时期,情况变得极为糟糕。
安南爆发叛乱,他下令撤出交趾军民官吏,废除交趾布政使司,不久安南复国,这片自秦汉以来大部分时间归属中原王朝的土地,彻底失控。
朱棣曾五次亲征北方,疆域东起朝鲜,西达吐蕃,南含安南,北抵大碛,东西横跨约11750里,南北约10900里,面积逾千万平方公里(《明史·卷四十·志第十六》)。
然而,朱瞻基上台后为减少军费开支,发展内地经济,维护“仁宣之治”,放弃多处边疆卫所,收回官军,缩短补给线,并修筑边防工事,采取防守策略,导致大片土地暴露给北元蒙古部落。
河套地区将近三千里无兵守卫,蒙古趁机侵占,成了明朝心腹大患,史称“北虏入套”。
“采捕造船运粮等活动悉停,所有物资统一寄存辽东官库,往返官员悉数回京,官军各回卫所。”(《明宣宗实录·卷一百十五》)
对于被朱元璋、朱棣打残的蒙古部落,朱瞻基采取妥协退让、怀柔政策,通过外交和经济收买维护边疆和平。
所谓怀柔,实则是用大量资金迎合蒙古进贡,无论贡品质量如何,均慷慨赠送。
这种放任蒙古军事发展、缺乏抵抗的政策,助长了蒙古统一势力,也为日后土木堡之变埋下祸根。
在“仁宣之治”表面光鲜时,瓦剌部落脱欢之子不断发动进攻,西击哈密,占据西域通道,威胁西北边境,同时向东攻打兀良哈。
正统十年,瓦剌击败兀良哈三卫,杀死鞑靼太师阿鲁台,控制女真族,并对朝鲜构成威胁。
此时蒙古完成统一,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大明王朝。
发布于:天津市郑州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