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最新预测显示,2025年灰茶尺蠖第一代幼虫在广东清远可能面临中度发生风险。刺吸式害虫防控专家王晓庆团队与栽培生理生态专家黎健龙团队联合攻关,通过8年全国试验站数据构建双预测模型,首次揭示区域性虫害暴发差异,提醒茶农需重点监测虫情动态。
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属鳞翅目尺蛾科,具咀嚼式口器。一年发生5~6代,7月~9月为危害高峰。以蛹在树冠下表土内越冬,成虫多于黄昏至天亮前羽化,具趋光性。成虫羽化后当日或次日前半夜交尾,翌日黄昏开始产卵。主要以幼虫啃食嫩叶、老叶甚至将嫩茎全部啃食,形成光杆,啃食叶片呈“C”型。
附灰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
1、生态调控:茶园行间土壤覆盖绿肥或作物秸秆等,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胡蜂、绒茧蜂、蜘蛛等重要天敌。在灰茶尺蠖为害程度重时,采用轻修剪方式将树冠面剪低5~10cm,修剪下来的枝条连同虫卵带离茶园,做好茶园残枝清洁。同时可用薄膜覆盖修剪枝防控幼虫。
2、理化诱控:在灰茶尺蠖常发茶园安装窄波LED杀虫灯(每15~20亩一盏),羽化高峰期开灯诱杀成虫;在灰茶尺蠖成虫羽化期,放置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每亩放置3~5套)诱杀灰茶尺蠖雄虫,并及时更换诱芯和诱杀装置。
3、科学用药:灰茶尺蠖发生程度为中度偏轻时(每平方米3~5头幼虫)喷施短稳杆菌、灰茶尺蠖病毒制剂、白僵菌、绿僵菌等生物制剂;灰茶尺蠖发生程度为中度偏重(每平方米>10头幼虫)时选用虫螨腈、联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及时喷施。并贯彻实施农药安全间隔期,做到用药量适宜,尽量减少用药次数。
技术指导: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叶创新团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广东省茶叶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通讯员:刘嘉裕
来源:南方农村报
郑州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