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开拓团与集中营政策
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政策,可以说是一种缓慢而系统的扩张策略。早期,他们依靠开拓团逐步蚕食巴勒斯坦的土地,同时通过类似集中营式的封锁管理,使巴勒斯坦人慢慢消失。理论上,只要再耐心坚持20年左右,巴勒斯坦人的聚居区就会逐渐消失。然而,时至今日,沙加地带的巴勒斯坦人已不再沉默,他们用一种几乎自我牺牲的方式,通过袭击行动将加沙的困境摆上了全球的新闻头条。那些长期被忽视的丑陋事实,终于暴露在了世界的聚光灯下。
这一变故让以色列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即使他们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付出的代价依然沉重,不仅要在军事和经济上承担巨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在国际舆论中处于被动地位。而对巴勒斯坦人而言,这不过是将他们最终的命运推迟了一点,换来的是更多的关注和一丝希望。
展开剩余84%一、当年东北的日本开拓团
以色列的定居点扩展政策,和日本当年在中国东北实施的“开拓团”策略极为相似。20世纪30年代,日本通过“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起初,日本的目标是获取商业利益,移民的规模较小,影响也不大。然而随着抗日力量的崛起,特别是东北抗联的顽强抵抗,日本政府意识到要实现长期控制,必须通过移民屯垦的方式进行土地占领。
于是,日本政府推出了庞大的“开拓团计划”,计划在20年内将100万户日本人移民到东北,人口将达到500万。这一政策分为四个阶段,每五年为一期,逐步将原本属于中国农民的土地和房屋占为己有。这些开拓团不仅抢夺土地,还成为了半军半民的存在,平时进行军事训练,战时则为日本军队提供兵员和物资支持。中国农民被迫为这些开拓团工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仅供给侵略者,还被用来支持日军的作战。
二、以色列的定居点政策
以色列的定居点政策,事实上与日本的“开拓团”几乎是一模一样。他们通过定居点不断侵占巴勒斯坦人的家园,巴勒斯坦人失去了土地和资源,许多房屋被犹太移民占据。这些定居点通常装备精良,配备武器,宛如军事堡垒。巴勒斯坦人常常面临来自这些“开拓团”成员的暴力,很多情况下,他们的暴力行为被冠以“民间纠纷”的名义,得到了以色列军队和政府的默许。
更为可怕的是,这些定居者认为抢夺巴勒斯坦人的资源是合乎道德的,甚至有拉比公开宣称,巴勒斯坦的土地和资源本就属于以色列人民,任何外来者的行为都是“非法”的。犹太定居者不仅肆意破坏巴勒斯坦人的财产,更有暴力行为,甚至对无辜的平民进行残忍杀害。在1983年,11岁的巴勒斯坦女孩被犹太定居者杀害时,当地拉比为其辩护,称“杀敌是正当的”,即使那个“敌人”是个孩子。这一切都表明,以色列的定居点政策不仅是占领,还是暴力和镇压的过程。
截至2023年1月,以色列在西岸已建立了144个定居点,其中12个位于东耶路撒冷。还有100多个非法哨所用来保护这些定居者。如今,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已被这些定居点环绕,生活空间越来越狭窄。巴勒斯坦人正逐步被逼入死角,而以色列的目标则是将这些土地完全纳入其控制之下。
三、加沙地带的集中营封锁政策
在加沙地带,以色列采取的则是更加极端的集中营式封锁政策。与西方国家的扩张历史类似,这种策略无疑继承了殖民主义国家的传统手法。美国曾通过屠杀印第安人,将他们逼入所谓的“保留地”,英国在布尔战争期间,曾通过集中营将布尔人和黑人群体关押并逐步饿死、渴死。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的集中营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恐怖的暴行之一。
而如今,以色列将200多万巴勒斯坦人囚禁在加沙这个仅365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四周高墙环绕,监视森严。以色列通过控制物资,封锁粮食和医疗用品,让弱势群体的老弱妇孺得不到帮助,最终死亡。而对少数健壮的劳动力,则允许他们进入以色列工作,完成繁重的劳作后,再将其作为“劳工”模式加以剥削。对于那些稍有不从的,则会直接“消除”,不给任何喘息的机会。
四、以色列的战略目标
以色列的战略显然与纳粹的种族灭绝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些从纳粹集中营中幸存下来的犹太人,似乎并未忘记纳粹的种族灭绝手法,他们借助强大的国际舆论控制和政治影响力,实施着类似的战略。以色列的目标很明确——通过逐步蚕食巴勒斯坦人的土地,最终将他们从家园中赶走,不论是流亡还是死亡。每年,他们通过移民、强制迁徙、封锁等手段消耗巴勒斯坦人的人口,逐步实现土地的全面控制。
巴勒斯坦人如今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哈马斯的战士们明白,他们的选择只有两条——要么忍受被饿死、渴死的命运,要么站起来反抗,虽然明知反抗的结局可能是死亡,但这也许是唯一的选择。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记住历史带给我们的警示。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才让我们避免了这样的历史悲剧。而对抗侵略的精神,依然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遗产之一。
发布于:天津市郑州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